June 25, 2015

專題結語:走向下個世代的蓬勃與成就

系列專題匯整、回顧與展望
文/編輯部


保的「問題」,究竟出在哪裡?我們甚至要問,表面上得以名之的「問題」,其背後的本質確切為何?為進行探究,在此次專題的過程,我們首先針對全民健保的制度現狀、各國不同的健康照護制度,以及當前時常被提出討論的熱門議題,作概要性的檢視;接著透過民眾、學者、醫療提供者三方不同的角度,觸及健保不同的層次與面相,最後令人明白,開頭的兩個提問,實難有清晰而簡單的答案,開放與通盤的理解才是首要與必須。

如今全民健保已成為龐大非常的議題,或深或淺,人人皆涉及其中,也與台灣醫療體系密切相扣,在福利與利益之間的尖銳拉鋸之下,有所牽涉的討論與辯論甚至是包羅萬象。此次的專題礙於篇幅與能力所及,我們無法涵括所有的論點與意見,取樣亦有不足之處;但在此希望透過簡短篇幅,匯集各方或不同、或類同的觀點,作出類比與對比,成為濃縮、概覽之結論,經由一些脈絡的梳理,稍略釐清全民健保全局之一隅,展望未來。


健保制度下的三角關係


為了便於理解於健保制度下各方的互動關係,或可簡化為民眾、政府、醫療提供者三方之間的「三角關係」。在健保相關制度實施之前,民眾與醫方之間的關係,可謂是相對單純的需求與供給;但為了推動社會保險與調節醫療體系的雙重目的,政府必須介入其間,使「三角關係」複雜化:政府向人民收取保費,兩者間具有「保險關係」,政府身為保險人,有義務在收取保費後確保民眾之醫療服務,民眾的義務則為繳交保費;然而政府本身無力提供醫療照護,故與醫療院所締結「特約關係」,給付後者以由其提供服務予民眾1

然而醫療照護的需求與供給仍發生在醫病之間,卻是由政府的單一保險人進行「第三方支付」,市場機能遭到嚴重破壞,有導致醫療資源浪費之虞;故政府(保險人)必須針對雙方的行為,分別訂定給付標準、給付項目、就醫方式、保費計收等規範,盡其可能以維持制度的平衡發展,但這些規範必須審慎而適切,使不良影響降至最低,否則亦將對醫療體系造成巨大扭曲。

事實上,如此的三角關係看似穩定,但政府與民眾的保險關係恰與「選舉關係」重疊,恐受到政治扭曲,而朝向民眾方過度傾斜,若對於民眾的規範與限制過於淡薄,可能將單方面犧牲醫界,最終也未必能使民眾受益;或是有其他政治力量由政府端強行介入,左右健保制度與醫療體系,亦將可能使整體社會的利益蒙受損害2

此外,若僅以「醫療提供者」一詞概括難免粗糙,例如管理階層與基層醫事人員的立場可能不同,但在醫生公會因間接選舉而代表性不全的狀態下,可能將使基層難以反映制度之下的直接衝擊,溝通出現斷層,屢有不平之鳴;至於在「政府」當中,行政與立法機關亦兩不相同,健保署之行政權則經常受到立法權的侵犯,如為確保收支連動而調漲保費之職責,卻可能遭受阻撓,危害健保的財務永續。

但健保的支出,也不能無止盡地膨脹;儘管需求無限,但資源始終有限,當 NHE 成長率超出 GDP 成長率之時,勢必將無法持續,不僅社會無力負荷如此花費,亦可能影響經濟發展。如此尖銳的現實,已可見於全民健康保險會的總額協商會議;體認到此一事實,或許更應轉向就醫和診治雙方的制度設計,以共同提升醫療效率與品質為要,堅定遏止不當的資源浪費,加之醫療科技的迅速發展,更須務實地面對服務給付的有限範疇和優先次序。


醫療體系之結構


如要討論今日的醫療體系,就不得不提及全民健保,其財務面帶有計畫經濟色彩的引導,深刻影響了台灣的醫療體系。誠然,健保制度本身尚有問題需要正視,但並不代表能夠將所有醫療體系的困境,盡皆歸咎於健保,如此反將容易模糊問題的核心,需要更為理性而仔細的釐清3

在本次專題的訪談過程中,我們也針對一些經常討論的醫療困境提問,受訪的師長指出,或許部分確實與健保不良的制度有關,但亦可能受到其他多重因素的影響。例如「五大皆空」,一方面起因於健保扭曲市場價格,各科間給付不平衡、同工不同酬,尤以重症科別為甚,使醫師投入意願降低;然而所得因素未必是優先考量,醫療糾紛濫訴、工作時數過長等大環境的因素,亦是可能原因4

至於「血汗醫院」,則可能起因於營利與「績效主義」的壓力,導致基層醫事人員過勞;或是在總額制度之下的囚犯困境,以及論量計酬所隱含之不當誘因,而使醫師「衝量」;亦可能與分級轉診制度不全有關,病患紛紛湧向醫院門診與急診,服務量無法得到節制,也可能使確實有就醫需求者遭受資源排擠5

有關轉診制度的健全,是許多醫師認為必須推動的願景,在台灣卻難以成功。從民眾面而言,或許並非沒有分級轉診的概念,關鍵實是出於「不信任感」,一方面較信任大醫院的設備與品質,另一方面認為就醫自由受損而有所反彈,且出於政治壓力與保障弱勢之考量,部分負擔的級距過低,多年以來始終不見效果;此外,轉診制度亦可能遭到醫院經營者的反對,乃因轉診可能使門診量下降而減少收入,導致醫院利益受損,因此出現兩難且拉鋸的局面。就此觀之,若能強化民眾信心並健全通暢之雙向轉診、確立基層與醫院的垂直分工,進行區域整合,同時正視對於需求面的合理節制,方是有望改革的方向6

而有關「營利化」之爭議,健保的本質應是社會主義,卻因醫院的營利化與財團化而導致「矛盾」,如此背後的營利心理或將戕害健保制度:任何立意良善的制度設計,於營利掛帥之下仍會在規則中鑽尋漏洞,損及病患與基層醫事人員的權益,確實需要我們的嚴正關注。從另一面而言,醫院為求生存,有自負盈虧之壓力,且更推而廣之,不只醫院有營利心態,追根究柢,醫師個人其實亦是如此,或許也是因素之一7。是以,醫院與醫師合理的營利行為,需要適度之監督與規範,亦有機會將此等誘因,轉化為促進持續發展之動力。


納保與給付制度


健保出於公保、勞保時代的餘影,一方面在各科別給付不平衡,且普遍低估,另一方面則反映在費基的不公,保留了以職業別為主的劃分方式,並以眷口數加掛於被保險人身上的設計,難以達到量能負擔的公平性。此外,對於民眾而言,全民健保的「保險」性質受到普遍認同,也是最初規劃會以保險為方向的原因之一,乃是台灣民情較能接受保險的概念;但從另一方面觀之,「全民」的互助與福利意涵卻似乎未被廣泛理解,似有價值空洞與混淆的隱憂8

而當前的給付制度,依舊是以論量計酬為主體,但在醫療支出不斷膨脹之下,論量計酬缺乏節制與提升效率品質之誘因,勢必無法永續;且在健保引入總額預算制度以控管支出上限之後,論量計酬的方式更導致醫療院所間「衝量」的惡性循環,造成民眾與醫療提供者雙輸的局面9

有鑑於此,健保署有意朝向包裹給付改革,包括目前已部分實施的 DRG 制度,以及近年展開的論人計酬試辦計畫。然而醫院住診之 DRG 制度,本質實為「成本會計」的策略,與總額制度併行並不合理,且就前線醫師在實務上的反映,台灣 DRG 制度的部分項目有病患分級過於粗糙之虞,未能依照嚴重程度做細緻的分級給付,亦使醫學中心在接收許多急重難症病患後,虧損風險陡增。DRG 制度既然是以中平原則計算給付,則依據嚴重程度之分級必須確實而詳盡,也須納入臨床醫師之意見,且醫院不應將個案虧損轉嫁至醫師個人之上,方能確保醫病雙方在 DRG 之下的權益均能受益,而非受害10

至於論人計酬制度,具有強化醫病關係、達到全人醫療之理想,然首先顧慮即為商品化之憂,恐排擠高風險患者的就醫權益,故需要完善的風險校正與匯聚(pool­ing)等配套措施;不過考量台灣現況,其最大的困難為與目前民眾的就醫習慣不符,且台灣醫院的就醫可近性高,但論人計酬需要維持病患於同一醫療體系之忠誠度,恐怕難以推動。或許我們可以再思考「就醫自由」之內涵,且考量到重症民眾多信賴該方面能力較強的醫療體系,小病的情況則相對單純,將論人計酬實施於基層應是較為合理的方向;在健全基層醫療與一般科的照護能力,完成分級轉診制度,並取得社會整體共識之後,論人計酬的理想方能夠實現11

真正良善與合理的制度設計,則應是論質計酬,方能真正鼓勵「品質」而非「成本」面的衡量;至於能妥善品質評估的工具,即是論質計酬的困難與爭議之處,除了預後狀況與死亡率等指標之外,在如今實證醫學的時代,也應能夠透過指引(guide­line)的治療策略與適當性,作為客觀之評估指標12。論質計酬需要足夠的誘因與執行魄力,才能有所成效,但正與醫學與健康照護之核心價值契合,是我們可以努力的目標。

而屢有爭議的「藥價黑洞」,持平而論,實乃正常之經濟行為13。健保給付與醫院和藥廠議價結果之間存有藥價差,但事實上,健保署本身未必有能力與藥廠談判,交由醫療提供者議價方有效率;且醫院大規模進藥,亦須考量隨之增加的儲存、運輸、管理、耗損等成本。藥價差難以全面消除,應走向透明化,並確保其中的合理差額能夠回歸醫療體系,獲得良善利用。此外,「以藥補醫」之情事,或許說明了醫師診療的給付制度需要全盤重新檢視,給予合理酬勞,或有助於改善。

健保節制成本、促進效率、提升品質本是應當,但是在實施總額制度之後,醫界面臨斷頭與點值打折的二重犧牲,且藥價調查雖可減少藥價差,但台灣醫療市場本小,砍價過低將造成原廠藥與新藥退出、學名藥廠惡性競爭;凡此措施,已經有過度「壓縮」成本之虞,在台灣醫療支出本已較低的狀況下,應將焦點放在促進效率與提升品質兩者,進行制度的改革與修正,方能突破困局14


健保的發展與我們的關注


醫療體系的血汗時有所聞,但事實上,健保署可能亦是如此。健保署之行政預算並未隨健保之總額連動之下,如今已不足 NHE 之 1%,堪稱世界之最;然而當行政預算過低,卻未必代表行政效能表現優異,反將難以推動政務與研究計畫,不利於健保未來的發展。

而在二代健保上路之後,財務出現難得的餘裕,更應把握機會,盡速推動改革;但過去三年之論人計酬試辦計畫,雖仍有所成果,卻沒有考量到細節的配套措施,縱令試辦成功,也難以真正落實與擴大,使試辦失去意義,徒耗數年的機會成本。在國際研討會中,已開發國家迎對未來人口老化與慢性疾病的隱憂,將強化各單位之間的溝通,朝向整合化、長期化、居家化之整合醫療改革,並積極實驗論質計酬的可行性;而台灣社會面對人口老化速度第一的事實,已無太多時間與機會虛擲,更是需要穩定局勢、加緊腳步,補足既有的闕漏並作足準備15

最後,身為今日的醫生與醫學生,已不再如過往一般,僅是關注實務就能夠扮演好醫者的角色了;我們必須認識健保的制度,若過去所慣常的論量計酬無法永續,則未來需要發展出更加完善的制度,以促進效率與品質,創造社會的多贏。在肯定全民健保二十年來,為台灣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之餘,對於有益社會的良善制度,我們理應積極投入其中,並樂觀其成,而在維護病患的權益之時,也莫忘了自身的權益:我們並不需要一味的被動犧牲,我們需要的是團結與參與,以漸進而持續的改革,將我們的全民健保與醫療體系帶往下一個世代的蓬勃與成就。


Footnotes

  1. 請參見〈全民健保知多少?從納保、給付、支付談起〉

  2. 請參見〈美麗糖衣,還是穿腸毒藥?〉

  3. 請參見〈健保不倒,台灣醫療不會好?〉

  4. 請參見〈專訪傅立葉老師〉〈專訪陳明德醫師〉〈專訪黃安君醫師〉〈專訪鄭浩民醫師〉

  5. 請參見〈專訪黃安君醫師〉〈專訪鄭浩民醫師〉

  6. 請參見〈專訪鄭浩民醫師〉〈民眾,你怎麼看?臺北榮總田野調查〉〈健保不倒,台灣醫療不會好?〉

  7. 請參見〈專訪傅立葉老師〉〈專訪鄭浩民醫師〉〈健保不倒,台灣醫療不會好?〉

  8. 請參見〈專訪傅立葉老師〉〈民眾,你怎麼看?臺北榮總田野調查〉

  9. 請參見〈專訪周穎政老師〉〈專訪陳明德醫師〉〈專訪鄭浩民醫師〉〈健保不倒,台灣醫療不會好?〉

  10. 請參見〈專訪周穎政老師〉〈專訪黃安君醫師〉〈專訪鄭浩民醫師〉

  11. 請參見〈專訪傅立葉老師〉〈專訪周穎政老師〉〈專訪陳明德醫師〉〈專訪黃安君醫師〉〈專訪鄭浩民醫師〉〈健保不倒,台灣醫療不會好?〉

  12. 請參見〈專訪鄭浩民老師〉

  13. 請參見〈專訪周穎政老師〉〈專訪鄭浩民醫師〉

  14. 請參見〈專訪傅立葉老師〉〈專訪黃安君醫師〉

  15. 請參見〈全民健保二十週年國際研討會紀實〉〈專訪周穎政老師〉〈專訪黃安君醫師〉〈專訪鄭浩民醫師〉



創用 CC 授權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