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uly 1, 2015

第二十一期陽明醫聲 主編的話

一同迎向崩潰終點線
文/王允翬、劉上琪(第二十一屆編輯部部長)


期的《陽明醫聲》,終於出刊了。對於編輯而言,總會眼見許許多多為人所不曉的「線」,並且在其間受到殘酷而神經質的夾殺:交稿死線、排版對齊線、已讀不回上線又下線、最後底線、預算有限、日出地平線、今夜爆肝無極限。無數個清宵細長,用咖啡創造人工失眠,一路挺過來,我們終於一同迎向了崩潰終點線。

This is a chemical burn;
it will hurt more than
you’ve ever been burned…

而為了這本刊物的催生,這一年來,從內容架構、人力分工到出刊型式,編輯部的夥伴們都嘗試了許多革新。我們並非「亟欲人知」,但既然「主編的話」反而是能卸下主編一職來發言的機會(真弔詭),我們認為有義務在此向現時與未來的讀者給個交代,報告一些經驗、一些理想、一些改變。

2003 年,本系系刊復刊,當時的主編即許下對於這份刊物的期待:「一本展現醫學生的思維,對各種議題提出醫學生的看法,致力於做出一本非平面而應是有深度且具思考性的文字。」

然而近年來隨著型制僵化,我們發現這樣的目標並未被成功實踐,卻隨著歷年傳承的沖蝕而趨顯破碎:系刊與系上的同學業已發生脫節,各刊間亦缺乏議題的延續性,加之今日資訊高速流通、卻苦於紛雜不堪,值此時日如何做出蘊含深度、符合讀者所需的內容,成為編輯艱鉅、卻是責無旁貸的挑戰。

或多或少暗地秉持著重振系刊價值的「使命感」,今年度我們傾全力在內容架構上做出詳盡規劃,希望以系列專題與雙主軸的方式,實踐上述檢視與反芻的精神。本期刊物即分由「社會」和「校園」兩大範疇撰寫:〈健保健保二十年〉即屬於社會範疇,試圖自全面與多元的角度探究全民健保,希望能對與社會及醫療體系息息相關的健保制度帶來瞭解,並喚起持續的關注;〈醫學與人文的隔空對話〉則貼近校園生活,以人文教育為骨幹,探詢人社院與醫學院師長理念之異同,釐清我們需要/正在接受如何的大學教育,並在專業之中/之外應成為怎麼樣的一個「人」。

除此之外,我們仍不免俗地收錄了一些輕鬆的小品,廣納電影與書籍分享、飲食日常、實習生涯、社會企業、攝影作品等等;希望能在觸發理性思考的同時,也不忘留一塊心思給陶冶性情的藝文──或者說「文化」──領域。

This does not belong to us.
We are not the leaders.
We are not special…

刊物不該為了編輯而生,應是編輯為了刊物而生;有鑑於過往成員組成普遍經驗不足,而導致議題的討論與研究難以深入,今年度我們邀請了過往有編輯經驗的夥伴回鍋參與,也讓大一新生一同擔綱系列專題的撰寫工作;希望藉由經驗的累積,為這份刊物帶來更豐富且深刻的內容,也帶領未來的系刊編輯群,讓《陽明醫聲》的精神更切實地永續傳承。

而在閱讀習慣已然改變的今日,系刊的出版勢必要貼近讀者、有所回應;編輯部於焉創立了臉書粉絲專頁與部落格,藉由電子出刊的形式推廣《陽明醫聲》,讓我們能夠接觸更多讀者,並且期待未來能以互動、即時、活絡之新思維來經營,提供系上同學更為廣泛與深入的交流空間。

我們也誠摯地邀請各位,無分學長姐弟妹,如果對文字工作有所熱忱,歡迎以投稿、回饋、加入編輯等各種方式,參與《陽明醫聲》的撰寫工作,讓這份刊物能夠真正代表系上同學,做出服務與貢獻!

It’s only after we’ve lost everything
that we’re free to do anything…

一本刊物的核心是一股精神;而在《陽明醫聲》的背後,我們所要樹立的,又是何許的精神?即便做了許多努力,今日系刊依舊深具實驗性質,但或許本將一直如此。我們不要墨守成規,我們要建立起非屬傳統的「傳統」,我們要拒斥空泛的形式與結構,為了實現理念而能無懼於有所割棄、有所革新。我們也期待這份敢破敢立的精神,能夠支撐起這份刊物度過任何形式上的困境,無分對內或對外,皆擁有豐沛的反思、自由的想像。型制可以消亡,但精神得以復燃;我們需要尋回與傳承的,即是這把薪火,屬於《陽明醫聲》的雄心與蛻變。

文字確實具有力量;回到最初的原點,文字工作者不僅期許自己能寫下有意義的思想,更以一顆單純的心,企盼讀者能在字裡行間感受到悸動與震撼,而不枉費文字的能量。

…And the eighth and final rule:
If this is your first time at Fight Club,
you have to fight.

最後,我們成功斬斷了這些實屬無謂、卻構成技術性門檻的諸「線」,但姑且名之為「終點線」,箇中意味又實是在千里之遠。感謝所有不吝支持、解惑的師長與夥伴,也感謝各位讀者看倌;編輯本是無聲無影,歸予諸位。

創用 CC 授權條款